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三個節氣,也是秋季的節氣。公歷每年8月7日至9日,太陽到達黃經135度時,進入立秋時節。今年8月7日為立秋日,“立”,有開始之意,“秋”,意為禾谷成熟,立秋之后,暑熱寒涼交替,陰陽互轉,自然界萬物隨著陽氣的下沉而收斂,從繁茂趨向成熟。
“煩暑郁未退,涼飆潛已起。”立秋預示著暑去涼來、秋天將至,但這只是天文學意義上的秋天來臨,并非氣象學上的入秋。氣象學上認為,一般某地連續5天的日平均氣溫穩定在22攝氏度以下,就算是入秋了。而立秋尚處于“三伏天”期間,此時我國大多數地區的氣溫仍然較高,人稱“秋老虎”,所以有人說,立秋只是一種“立意”,要過一段時間才能真正進入秋季,正所謂“秋已立,暑難消”。
“一葉梧桐一報秋,稻花田里話豐收。”對莊稼人來說,立秋意味著豐收在望。立秋前后,由于大部分地區氣溫較高,各種農作物生長旺盛,從南方到北方,中稻開花結實,大豆結莢,玉米抽雄吐絲,棉花結鈴,甘薯迅速膨大,各種春播、夏播作物逐漸進入成熟階段。
立秋還是許多作物播種的好時機。“立秋栽晚谷”,晚稻可以移栽到田里了;“頭伏芝麻二伏豆,晚粟種到立秋后”,晚季小米在立秋之后還可以播種;綠豆、大白菜、大蔥、芋頭等作物也可以趕在立秋前后搶種。
古人將立秋分為三候:一候涼風至,二候白露降,三候寒蟬鳴。立秋時節,早晚的風開始帶著幾分涼意;因晝夜溫差變大,清晨開始有白茫茫的霧氣產生;樹上的寒蟬鳴叫不停,好像在宣告著暑氣的消退。立秋后,雖然暑熱一時難消,但是大自然已悄然發生變化,一些地區逐漸進入中午熱、早晚涼的階段。每下一次雨涼,涼意便會更添一分,于是有了“一場秋雨一場寒”的說法。
立秋是由熱轉涼的交接節氣,是陽氣漸收、陰氣漸長、由陽盛逐漸轉變為陰盛的時期,也是人體代謝出現陽消陰長的過渡時期,因此秋季養生以養收為原則,貴在滋陰斂陽。立秋時節不僅延續了夏天的“熱”,而且兼具秋天的“燥”,因此既要注意防暑,也要學會潤燥養肺。